从众与从善


时间:2019-12-03 08:34:40浏览量:字号:AAA

 

《 论语 · 子罕 》 中说:”可与共学,未可与适道;可与适道,未可与立;可与立,未可与权。”这里的“权”即指通权达变。孔子深刻认识到,为人处世坚守原则非常重要,但是根据形势的不同而灵活变通才是最难做到的。

春秋战国的社会变动,给人们的历史创造性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。在复杂的社会角斗中,人们进一步悟出了如下的道理:“国将兴,听于民;将亡,听于神。”“民,神之主也。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。”重民,主要是从政治力最上讲的,如何把这种力量组织起来,这就需要智慧了。于是在用人问题上,突出了用贤和用能。

《 左传 》 记载,成公六年,楚、晋交战,晋中军帅奕武子下令退军,众将军多数不赞成。但奕武子说:“善钧,从众。夫善,众之主也。三卿为主,可谓众矣。从之,不亦可乎? " 奕武子提出,事情不能简单地以多数少数为准,“善”,即正确,比多数更为重要,善在少数人手中,从“善”亦即从众。

得到民众的支持就可犯上,就拥有充分的理由,这可以说是春秋期间最激进的言论和见解。鲁三桓长期专政,季氏掌权期间,赶跑了鲁昭公。昭公不得返国。诸侯会盟,讨论鲁昭公回鲁间题。晋范献子不赞成,他说:“季氏甚得其民,淮夷与之,有十年之备,有齐、楚之援,有天之赞,有民之助,有坚守之心 … … ”与会者听了范献子的议论,只好作罢。公元前 510 年鲁昭公死于晋,赵简子对史墨说,季氏逐君,不准复国,死于异乡,这样做是否有点过分?史墨回答道:“鲁君世从其失,季氏世修其勤,民忘君矣。虽死于外,其谁矜之?”得民便取得放逐君主的理由,在政治思想上是一大飞跃,君主的神圣性被破除了。

摘自 《 广州日报 》 作者刘泽华


返回